本文整理文都考研何凯文英语21考研特别篇(6)。快来和河南文都考研网一起来看看吧。
就如卡尔维诺所说:
We use the words "classics" for books that are treasured by those who have read and loved them; but they are treasured no less by those who have the luck to read them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best conditions to enjoy them.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 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所以在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再来看这些文字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也就是文中所提到的“the best conditions”)
“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踏实,冷静,细水流长的力量。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不自我建设,不努力,就可以得到个人或集体的提升和解放。”
所以我们需要静下心来阅读!
居然总有人说我们不会排版!
这不就来了吗!
是不是该给我们点个赞!
来,给出你的分享吧!
推荐一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
《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
“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古老的和谐状态丧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作为一个整体,正是表现从残缺到完整的主题。
争取生存:《不存在的骑士》
战争打到底,谁也不会赢,或者说谁也不会输,我们将永远互相对峙,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变得毫无价值。我们和他们都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打仗……
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分成两半的子爵》
“我以为什么都已看清,其实只看到皮毛而已。假如你变成你自己的一半,你便会了解用整个头脑的普通智力所不能了解的东西。你虽然失去了你自己和世界的—半,但是留下的这一半将是千倍地深刻和珍贵,因为美好、智慧、正义只存在于被破坏之后。”
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树上的男爵》
“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对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
(看这些书肯定好过看《小时代》啊!)
推荐二
《伊斯坦布尔》奥尔罕·帕慕克
(《我的名字叫虹》的作者)
“福楼拜在我出生前一百零二年造访伊斯坦布尔,对熙熙攘攘的街头上演的人生百态感触良多。他在一封信中预言她在一个世纪内将成为世界之都,事实却相反: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这是一部关于个人和城市的历史,关于个人和城市的失落与感伤。城市在奥尔罕·帕慕克的心中随着年月生长,悲哉心中有忧伤的人。
(看完他的《纯真博物馆》以后感觉这个作者比较墨迹了。)
推荐三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
安葬菲茨杰拉德的碑坟上镌刻着这样一段墓志铭,它也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伟大的盖茨比》中的最后一句话:“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这句话在我看来很贴切,“逝去”是菲茨杰拉德一个不变的主题。菲茨杰拉德在《爵士时代的回声》中称1919年到1929年的这十年间为“爵士时代”:“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他的小说读起来总是有一种无可挽回的破碎和伤感,又充满爵士乐的浪漫氛围。
“这世上有的是时间——他的一生和她的一生。可他一吻她,就立刻明白过来就是他找遍永恒的宇宙也无法找回那些失落的四月时光。此刻他可以紧紧搂住她,直搂到臂膀上的筋肉暴突——她是可爱的,她是宝贵的,他曾为她而战,也曾拥有过幸福——可那暮色中飘渺的呢喃,和那夜色里温柔的微分,都将永远地失落…….好吧,就让它去吧,他如是想;四月已逝,四月已逝。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但从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
这是典型的菲茨杰拉德式的忧伤。青春,梦,爱情,失去的不能再来。
推荐四
《施蒂勒》(瑞士)马克斯·弗里施
摩西十诫中有一条“你不可为自己雕像”。它引出了一个“画像”的概念。正如弗里施自己所说的,“人把自己当作一个秘密,一个有趣的迷。我们对这个谜逐渐厌倦了,于是人就给自己画了一幅肖像。这是与爱相悖的一种出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真的是那些人我把我们看作的那个东西。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我们也是他人的作者!”我们处于社会生活之中,难免会对自己有一个定位和期许,又难免会处处面临来自他人的议论或者评价。弗里施说“我们如果自以为认识了他人,那就意味着爱的终结。不是因为我们认识了这个人而造成了爱情的终结,而是正相反,因为我们的爱情到头了,它的力量耗尽了,于是,这个人对于我们来说就完结了。我们不再准备接受这个人的改变,我们拒绝他要求活着的渴望,同时我们感到受伤,感到失望,因为我们的关系已经死亡。失望者说,你不是我以为得那个人。” 我们给自己画相,别人给我画像,这是一种不公平。而处于这样不公平中的我再去为“别人”画像,这其实是对“我”的另一重不公平,这种画像的行为使得我们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社会关系之中,我眼中永远是一个不宽容的充满偏见的世界。我们用“画像”这样的行为,终结了我们可能从生活之中获得的宽容和爱。
施蒂勒是一个始终在分裂的人物形象,他融合了现代人所共同面临的很多问题,人的异化,身份的认同,来自各方面的压迫以及人精神世界的丧失。
推荐五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
[美] 杜鲁门·卡波特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是杜鲁门·卡波特有自传性质的作品,语言奇诡,意象丰富。
“头脑可以接受劝告,但是心却不能,而爱,因为不懂地理,所以不识边界,随你怎么给他拴上石块,沉入水底,它总能浮出水面,为什么不呢?任何存于人的天性中的爱都是自然、美丽的,只有伪君子才会追究一个人所爱为何,那些不懂感情的人,还有那些醉心神圣信仰的人,他们为此焦虑担忧,反而频繁将指向天堂的箭头误认为是直指地狱的。”像这首抒情诗,卡波特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奇异朦胧的未知世界。
推荐六
《俄狄浦斯王》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但这样的理解是十分不准确的,这样的观点会把对于古希腊戏剧的理解引入一个“宿命论”的深渊。对于宿命论来说,无论它提倡什么,最终都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当它道出人应当臣服于自己的命运时,就暗藏着人无须对于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层含义,这和古希腊戏剧“寓教于乐”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悲剧中导致主人公遭到不幸的不应该是无法把握的命运,而应该是由于自身所招致的不幸。“祸不完全由自取,却有几分由自取”,这才是古希腊悲剧之中最为重要的地方。
《俄狄浦斯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亚里士多德创作《诗学》的时候正值理论发展到可以对古希腊悲剧的创作做一个总结的时候,他的悲剧理论尤其体现了古希腊时代的悲剧风貌。亚里士多德十分推崇《俄狄浦斯王》,而《俄狄浦斯王》在今天也可以看作是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点的印证和具体化。俄狄浦斯王所遭受的杀父娶母的厄运并非因为他作恶,而是因为他犯了错误,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从俄狄浦斯王这个人物设置上讲,他是一个英雄胆也有着冲动鲁莽的一面,再加之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怜悯和恐惧”时的看法,“只有当亲属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才是最可怕的可怜的,这样的事件才是诗人所应当追求的”,这就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效果。这出发生在亲属之间的“祸不完全由自取,却有几分由自取”的悲剧,既让观众“流泪遣怀”,宣泄自己郁积的情感,又使他们在观看过这出戏剧之后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避免俄狄浦斯王那样的冲动和鲁莽,以理智指导自己的行为,避免这样悲剧的发生。而在强大的灾难面前,人在意识到作为一个凡人的无力和无助的同时,也使得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净化。
推荐七
《规训与惩罚》
福柯曾经说过:“如果想分析西方社会的主体系谱学,那就必须不仅考虑支配技术,而且必须考虑自我技术。可以说,必须考虑这两种技术的互动关系,因为人支配人的技术需要借助于个人对自己采取行动的方式。”他认为系谱学研究可以有三个领域:“第一,有关我们自身与真理关系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变成知识主体;第二,有关我们自身与权力领域关系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变成作用于他人的主体;第三,有关伦理学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变成道德代理人。所以,系谱学可能有三个轴心,在《疯癫与文明》中三个轴心并存,但有些混淆;《临床医学的诞生》和《词与物》研究的真理轴心,《规训与惩罚》研究的是权力轴心,《性史》研究伦理轴心。”(引自《福柯的思想轨迹》 王倪)而《规训与惩罚》是对福柯对于谱系学中权力轴心的阐释。
在八九十年代之后我们进入了“碎片化”的社会,否定启蒙运动以来强调的理性至上主义,拒绝哲学宗教之中对于普遍真理的要求,拒绝系统、道德、意识形态、乌托邦、宗教和科学,集体感、团结性也在逐渐的丧失,社会生活碎片化,其主张各自矛盾,文化艺术社会中则出现了极端的多元主义。而尼采可以看做是从启蒙主义到后现代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在延续理性并依靠理性去克服这样的弊端让理性再重新完成一次自我批判和放弃理性回到我们的本源这二者之间尼采选择了后者。尼采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 高目标,人生就是强弱权力意志的较量过程。这种权力意志实际上就是用酒神精神改造过的"生命意志",征服异已,使之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工具,这是生命的原则。
而福柯的理论正式尼采主义的一支,他否定了启蒙主义以来的“人是万物的灵长”,而相信人是被建构和被规定的。知识也不再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启蒙,而是一种与被规训联系在一起的“有目的”的社会组成。
监狱的历史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从中见出我们的社会,正像是被“无形监视”的“环形监狱”,用法律,规则,道德构建起的一个充满规定的社会,而这种社会规则也确实对我们构成了切实的规训。规则,道德或者是知道都与“权力”相联系,他们充当着一个“评价”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发展为更加危险的惩罚。
推荐八
《悲剧的诞生》
尼采可以看做是从启蒙主义到后现代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在延续理性并依靠理性去克服这样的弊端让理性再重新完成一次自我批判和放弃理性回到我们的本源这二者之间尼采选择了后者。尼采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 高目标,人生就是强弱权力意志的较量过程。这种权力意志实际上就是用酒神精神改造过的"生命意志",征服异已,使之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工具,这是生命的原则。“权力意志”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它在量上是不变的,它的存在是绝 对的、永恒的。但它不是僵死不动的,它像河流,奔腾不息,像海洋、汹涌潮湃。在它永恒的运动变化中,事事物物被创造出来,复又被消灭,世界就这样不断推陈出新,幻化不已。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们追求食物、追求财产、追求工具、追求奴仆和主子,根源都在于权力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压迫、剥削、奴役、战争、人们之间的争斗等等,都是不同的权力意志相互作用的表现。生物机体吸取营养,就是它们作为权力意志去占有、吞噬、征服环境。生命就是有机体发挥权力意志去剥削外界环境,驱使环境为自己服役的过程。化学中的分解和化合,无非是一种权力意志侵占、征服另一种权力意志。物理学中的引力和斥力的对立,其实就是不同的权力意志的争夺。在一切事物中,权力意志的发挥都表现为抗强欺弱。事物间形形色色的争斗现象,其根源在于“一种永不厌足的表现权力的意图,或权力的运用,作为创造本能的权力的应用。”
他提出了“酒神精神”,对传统理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如果我们无法依靠理性自身的批判来改变这样的世界,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酒神对理性世界的冲击以及强力意志都是很有转折意义和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