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0371-58688707

24小时服务热线
考研课程
推荐课程全日制集训周末小班课考研公共课
考研资讯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专业目录 参考书目
备考指导
考研英语考研政治考研数学专业硕士
文都考研 > 备考指导 > 专业硕士

新专考研真题答题模板
  发布时间:2019/8/15 17:52:29   浏览次数:   来源:

考研真题是有答题技巧的,一个小技巧可能会帮你多拿几十分哦!河南文都考研小编以北大新传考研真题为例,给大家示范一下新传考研真题答题模板。

第一部分 真题及详解

题目

1978年,国家出版局在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正式宣布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中国报业性质的定位。请结合此后30年中国报业运营体制的嬗变,说说你对报业这一定位的理解。

思路

1.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符合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的改革思路

公共性:理论、历史、现实 ; 商业性

结论——方向正确,成就巨大,应该继续坚持

2.深化改革:

1)打破条块分割

2)治理泛娱乐化问题

参考答案

1978年,国家出版局在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正式宣布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1992年,随十四大的召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我国传媒业明确了对新闻事业“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属性认定,即传媒业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机构,履行营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保障中央政令畅通等重要职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毫无疑问属于上层建筑。但就它为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娱乐而言,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这一对传媒“身份”的认定推动了传媒业的加速发展。

2012年我国电视业广告收入超过1000亿元,并形成了成熟的电视、报纸、杂志、电台、手机为主体的立体传播网络,较充分满足了公众的信息获取与娱乐欣赏需要,成就是巨大而值得骄傲的。而取得成功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改革方向抓住了传媒的公共性与商业性的双重属性,是符合新闻事业客观规律的做法。以下我将分别陈述。

一、坚守新闻的事业性质,坚守公共性底线,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新闻事业具有公共性,应该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服务。

构成西方现行传播规范理论的基础的作品之一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前提就是”传媒业是公共机构,新闻出版应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传媒公共性的认识,虽然各学者的表述各异,但无疑不强调新闻业应以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为原则,为社会与公众服务。再早一些,塔尔德强调印刷意味着民主,杜威则希望通过传媒改革实现公共教育以出尽民主政治的发展。

在实践中,西方传媒史上著 名的“扒粪运动”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争议,但其通过传媒努力推动社会改革的动机与效果都值得肯定。在社会主义国家,传媒的公共性不仅得到尊重,而且为历代社会主义理论家与传媒理论家所强调。列宁认为“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刘少奇说“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中国历代新闻理论家和党的领导人对新闻工作公共性的认识与探索归根总结为喉舌论,即认为“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带动了其他各方面的变化,但是总体上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期间传媒业坚守事业性质,以公共利益至上为核心追求,发挥了社会上的“定海神针”的效果——它宣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全国人民指明方向;它既是传达政府政策与国家法律法令,保证上情下达,从而整合了社会力量;同时它努力做到下情上达、下情互达,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整合。不仅如此,在诸如汶川地震等大型自然灾害面前,传媒起到了独特的社会动员作用。

而最近的例子是13年央视推广的光盘行动,推动了良好生活、消费习惯的普及,传播了正能量。尽管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激烈的传媒竞争,我国新闻事业也出现了一些“有偿新闻”和“星腥性”问题,但我国传媒业提供的新闻产品总体而言是严肃正面的。坚守新闻的事业性质是坚守新闻公共性的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此做法完全正确。

二、企业管理,尊重了新闻事业的商业性,促成了新闻事业的大发展

斯拉姆指出新闻事业的经济功能,认为它“不仅能通过经济信息的搜集与传达为经济服务,而且本身就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可以开创经济行为”。

从历史上看,以经济指导知道新闻事业的发展是新闻业的进步,甚至有学者将1833年纽约《太阳报》的创刊视为真正新闻事业的开始——廉价报纸经济上的独立为它们摆脱对政党津贴的依赖,从而从观点纸变为真正的新闻纸成为现实。在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申报》、《大公报》等著 名大报无一不同时是著 名的商业报纸。邹韬奋也强调过报纸经济独立的重要性,认为在“不违背我们事业性的范围内,必须尽力赚钱”。

企业管理为我国新闻事业带来的,一则是对内部的资源整合,二则是对受众需求的重视。尤其是对后者的关注,使我国新闻业这一方面不断扩大报道面,确立了以信息为中心的新闻观念,打破了建国初期一味强调报纸宣传功能的误区,满足了广大受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放大的的信息需求。

同时对传媒商业属性的尊重也带来了电视及其他媒体对传媒的娱乐、教育功能的认识深化和相关节目的巨大发展。尤其是省级卫视的崛起成为了改革开放后传媒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先行。乃至在宣传方面,对受众需求的重视与研究使媒体更重视宣传方法,也使我们的宣传更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电视广告收入超千亿,广播广告收入实现连续10年以上的两位数增长,同时互联网等媒体也实现了高速发展。企业管理尊重了传媒的商业属性,促成了新闻事业的大发展,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综上,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尊重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而提出的管理思路,符合新闻事业的客观规律,并指导传媒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思路无疑是正确的。

小编说

1. 有没有人想过一个蛋疼的问题——理论为什么是正确的?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是因为参考书这么说,但是对于批卷老师而言,显然“参考书说”不能作为一个有说服力、证明理论或者主张正确性的“理由”。

对一个主张的论证,应该同时有三大要素——理论、历史与实践。

理论方面,一般来说要举出2个以上的相似观点,造成一种“大家都这么说”的感觉;

历史方面,学习新闻史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联系实际”;

至于实践,要么选用当年的新鲜案例,要么选用已有定论的代表性案例。

2. 要寻找机会适当展现自己的思辨性和阅读量以及视野宽度,要“敢写”。坦白来说本文不聊塔尔德、库利、列宁什么的,或者起码说少聊几个,并不会影响内容整体的表达。但在考研中我们要寻找一切适当的展现出自己老师希望看到的东西的机会,包括大阅读量、逻辑性和思辨能力。

3. 专业课考研定律,你复习最 好的东西一定会考到。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答案的非唯一性,你在答题时会不自觉地把你最熟悉的内容带入答题中。

五年后的重读:严格来说,这道题我答的是有瑕疵的,瑕疵体现在本题问的是“对报业‘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定位’这一定位的理解”,也就是说还真是适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简单框架。而我回答的内容更多是“符合学科发展规律与中国实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两个点,坦白来说,绕得有点远了。

但好在,知识性的东西没有明显纰漏,总体逻辑可以自圆其说,所以,满分肯定拿不到,但是26/27还是有把握的。考试就像打游戏,看似随机因素不少,但是“等级高”、“装备好”赢得概率自然就更大。好好打磨自己的知识,最后阶段做好知识的串联。真的,送大家一句话“首先要敢答”!!!

2

题目

有历史学家认为印刷术在15世纪迅速导致了欧洲普通民众进入少数精英特权所垄断的知识领域,但Noam Cook认为,欧洲大众文盲率的下降、廉价报纸的发明与大批量生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等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具备才使得印刷文字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因此,欧洲民众真正进入知识领域是19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情,此时,离印刷术的出现已经有400年。你认为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什么关系?

思路

技术决定论vs 社会决定论

Noam 的观点解析——媒介技术推动社会发展必需建立在成熟的社会诸条件下。

5w:

传播者:三类传播者,职业化传播者,公共机构,个人

受众:媒介素养

渠道:建立组织化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意识,网络媒体采编权

内容:打击有害内容,对争议内容不能一删了之

效果:大数据时代赋予了媒介更好把握受众特点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通过对受众媒介使用的分析深入了解公众态度,推动决策合理化。

参考答案

在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技术决定论折如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社会上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是该时代的传播媒介及其所开创的可能性。但也有部分学者如Noam cook 指出,媒介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成熟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前提下,正如他所列举的大众文盲率的下降,廉价报纸的发明与大量生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五年后的回读:材料分析题应该怎样开头?我为自己的开头点下赞——迅速把原先具有多重语义的两句话纳入了一个特定理论体系与范式的框架下,完成了“具体问题-概念-理论”的过渡,为后面的论述打下基础。

在互联网技术大发展带来的传播技术革命面前,我们的社会传播结构乃至社会整体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具体、额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单纯认为媒介技术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进步的乐观主义期待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应用层面的问题。就以目前火热的微博为例,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既有“福音”又有“问题”。

1)微博带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个人的话语权和传播能力得到放大,有人认为这会带来社会的民主化与平权化;但正如清华大学李彬教授研究指出的,微博带来的与其说是“话语平权”不如说是“话语平机”,微博时代,社会话语权某种程度正在向“精英阶层”进一步集中的——李彬教授通过对包括郭美美事件等4个公共事件的研究,发现关于这些话题的舆论呈现出“认证用户制造话题,非认证用户传播话题”的特点。

通俗地说,过去影响你对政治问题的态度的人可能是邻居老王,而影响你对购物问题的态度的可能是单位林姐,而现在则往往是李开复、姚晨等所谓“微博意见领 袖”。

2)微博与互联网带来了公民知情权的扩大,但信息超载和信息不实成为很多人的困扰;

微博和互联网带来公众表达权的扩大,但这也同时带来了我们应如何行使表达权的问题,造谣、传谣、谩骂、宣泄、人肉搜索、诽谤、侵犯隐私等不文明传播行为渐渐成为社会公害。

类似的“福音”vs“问题”我可以再列举十条甚至更多,单纯的“媒介乌托邦期待”无

疑是幼稚的,Noam Cook的观点给我们一个很正要的启示是,媒介技术可能会促进社会发展,但这些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条件下。

五年后的回读:当年的我,写东西有点掉书袋了,我检讨。坦白来说刚刚那两百多近300字,从写作角度,有点多余。

拉斯韦尔提出了5W模式,即Who,To whom,say what,inwhich channel,with what effect,分别关注传播者,受众,内容,媒介,效果等五个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下我将从这五个角度分析包括传播者、受众在内的各方主体应如何适应媒介新技术的发展尤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适应现代传播环境并促进社会发展。同时,谈论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问题,监管,无论是来自政府或者行业本身的自律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在谈及上诉5个角度时我将穿插阐述政府及其他监管主体在各个特定方面应该如何履行自身职责。

1、传播者: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传播主体的暨大丰富,这其中有可大致分为三类

1)组织化的传播者:包括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但更多表现为各种新闻网站和新闻推送工具,最典型的莫过于门户。当前网络传播尤其是网络新闻传播中一个最突出问题是网络编辑队伍的良莠不齐。

不同于传统媒体拥有的大都受过专业培训,有大量已经被“内化”的成文不成文的职业道德体系约束下的记者、编辑队伍,有一套完整的需要经重重把关的工作流程;我国网络编辑队伍中除部分由传统媒体工作人员转行的部分,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有成型的全行业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

随着网络新闻逐步成为人们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规范网络编辑队伍,提高准入标准并树立完整的操作规范和道德规范刻不容缓。

2)传统的“信息源”变成了新的、重要的传播主体,突出表现为政务微博、品牌微博。大量因涉及公共事务而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传播主体不再依赖媒介而有了自己的发声渠道,可以直接与受众互动。

但是,就以政务微博为例,单纯的微博开通并不能直接促进公共服务质量的改善和公众知情权的扩大。在此方面,北京市推出的“北京微博发布厅”的时间值得研究与推广——集合北京公安局、环保局、发改委等数百个北京市政务微博账号发布新闻内容与发起活动,从而实现与公众的更近距离沟通。但个主要政务微博还需在提高发布频率、实现语言的亲民化,强化倾听与服务意识上做出更多努力。

3)普通公民成为新传播主体,但正如前文提到公民的网络传播行为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个问题我将在下文“受众”不发具体阐述这个问题。

2、受众。在信息时代,面对无限丰富,随时刷新的信息,公众如何从中选出对自己有意义的部分而避免过量的信息对自己造成困扰?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和各有立场新闻与评论,关注如何辩证思考,判断真伪,读懂各种评论乃至不同主题新闻发布的潜在动机?

微博时代,无心的不实信息发布可能会大范围扩散而造成严重后果,不经思考的转发可能会使你成为谣言的帮凶。这些都对信息时代的受众媒介素养提出要求。对此,虽然说法各异,但是各国学者的表述也有很多交集之处,例如我国提出的守护互联网秩序的“七条底线”很大程度上回答了得到技术赋权的受众如何行使传播责任的问题。

英国学者在对伦敦骚乱中Twitter所起作用的研究中对Twitter用户提出了“除非你亲眼所见,否则不要发布”、“如果你发现谣言和不实描述,请指出来”、“直接反驳而不要转发谣言,因为这可能加剧谣言传播”等一系列要求。学界及政府应该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与推进,受众也应该努力做到面对各类信息“多做一些思考”,因为“有足够辩证思考能力的受众”乃至公民是社会发展的不可取代的重要力量。

3、媒介。媒介本身是一个双意词——即指传播工具与传播技术,又指媒介组织即组织化的传播者。目前互联网的发展中强调的及互联网媒体的优势主要存在于其第一纬度,强调其在技术上的优越性。但是从后者的角度而言,我们目前的网络媒体包括处在领头羊位置的几大门户事实上都不存在所谓个公信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目前我国网络媒体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热衷于当标题党和打擦边球。随着时间的发展,正如应建立网络编辑队伍的自律规则一样,网络媒体尤其是在网络新闻中起“主流”作用的组织化传播者的自律及他律制度的建立与遵守应该被提上日程,网络媒体需要让自身变得“主流化”。同时,我国网络媒体没有独立采编权,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网络成为信息获取主要渠道的现状下,我们需要从制度层面开始探索这个问题的解决。

4.内容。对网络内容的监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其中往往存在着政府与公民及各方主体对新闻自由的不同理解。在我看来,对一些有毒有害内容,如色情、暴力及谣言我们应该坚决抵制,但是对一些争议内容如部分涉及公权与民权冲突的信息与争论的信息我们不能一删了之,相反我相信只有通过公开的辩论才能促进事情向更好,更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增进的方向发展。

5、效果。在这里我想放大一下“效果”这个词的涵盖范围,即不止指媒介信息发布引起的效果,也包括政府具体施政行为产生的效果。互联网时代,公民的网络行为产生了大量基础性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这些信息不仅给了媒介一个更全面把握受众的机会,也为政府更全面了解受众对某些问题的态度甚至具体各类态度产生的深层次动机提供了可能,从而为政府决策的进一步科学化提供了可能,这可能是新传播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为促进社会的前面的发展,政府要树立倾听意识、科学执政意识,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

总之,新传播技术将带来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但这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前提下,需要从传播者,受众,媒介,内容,效果等层面,需要公众,媒介,媒介监管者和政府的协同努力。

小编说

1. 经典的5w框架。

2. 我承认,这道题的答案是我后来整理的,在考试的时候我用的是上文提到的理论+历史+现实的思路,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各类媒介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学界对它们的讨论,借此深入分析阐述我对Noam cook的观点的理解;第二部分:分析电子时代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问题并给出了一些见解。整体答题上我不觉得有多大问题,但是一则对历史的分析有一些拖沓,而对现状的分析又因为篇幅而有些不足从而造成了有点头重脚轻;二则这个思路和前文比较类似,为了文章的质量我重新整理了这个版本。

3、框架很重要!框架可以引导你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老师的阅读思路,甚至引导老师去“踩点给分”。上文我用了2800字(当然真考试一般不会写这么多,但是在考前你要能写出1.2倍的字数在考场上你才能写出相对较少的字数),谈论了几乎20个相关的问题,但是起码我个人并没有看出堆砌材料的感觉。

5w是一个常规的框架,但是光知道5w是不够的,因为特别是一些引导性强的题目,可以想象老师会看到大量的5w。一些实用的框架,比如说大众传播的四种功能,报纸4大核心业务(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微观、中观、宏观“三观”到更复杂的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基本模式以及可以回答很多关于传播效果的题目的认知、态度、行为的框架在答题时都非常实用(后文会有详细说明)。

4、多读论文。书上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要适当看一两篇相关论文作为补充。我看过一个关于外语口语发音矫正的理论——为了学好口语,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你应该做的不是听大量极度标准的英音、美音,而是应该广泛听一些略带口音的比如荷兰腔、苏格兰腔、美国西部腔的口语,然后你的口语就会莫名地有质的飞跃。

其实对理论的掌握也是一个道理,单纯地看教材往往会让我们特别是跨专业复习的同学陷入只背诵不思考的泥潭,而多看几种对同一理论的不同表述却反而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理论。而且很多时候一篇不长的论文往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规范的关于某个特定问题的陈述模板,所以论文一定要看,要广泛的看。

3

题目

有人说,新闻的美在于偶然性和突发性,请从电视现场直播的角度对此做一评析,并结合具体实例

思路

1.信息定义、信息功能;

2.新闻真实性于真实感的统一;3.是媒介竞争对现场直播编排提出的要求。4.以海湾战争为例

参考答案

有人说新闻之美在于偶发性于突然性,以下我将以央视及世界其他新闻媒体对海湾战争的直播为例谈谈我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1)偶发性与突然性是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对电视新闻提出的要求

信息是一切能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无论是三功能说、四功能说抑或社会责任论中对媒介功能的探讨,任何学者在总结大众传播功能是总会有限强调媒介是社会公众借以监测环境的工具。受众对信息的追逐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环境以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决策,新信息之所以是新信息恰恰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也即其偶发性与突然性。

新闻价值中时效性维度体现在时间发生时间、媒介报道时间与时间对社会(及具体个人)产生影响的持续时间这三者之间的间隔与相应的比例。以此角度而言,现场直播使新闻的时效性从TNT发展到NNN,将充满偶发性与突发性的现实世界(尤其现场直播选择的题材往往是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通过媒介呈现在观众面前,实现了新闻时效性乃至新闻价值的优化,为受众及时作出环境适应觉得提供了依据。

以央视及世界各国其他新闻媒体对海湾战争的直播为例,战争期间,世界各国的股票、期货交易员乃至很多各行业工作人员都在几乎目不转睛地通过电视及其他各种媒体关注着战事的发展,因为战事中任何“偶发性与突然性”都将对他们下一步所应采取的行动产生影响。故而,新闻之美在于偶发性与突然性。

(2)直播中的偶发性与突然性体现了电视新闻“真实性与真实感统一”的要求。

电视新闻视听一体的媒介特性使受众提出了“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统一”的要求。而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时间的发生、电视的报道与观众的收看是同步的,观众会在对事件的“偶发性与突然性”的同步体验中产生强烈的体验感与代入感,实现“真实性于真实感的统一”,从而实现更佳的传播效果。

继续以央视对海湾战争的直播为例,尽管在直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主持人口误、电话/网络/卫星连线中断以及一次又一次的专家预测/判断失误,但是观众总体对这样的“失误”持宽容态度并认为这正是新闻真实的体现。故而,新闻之美在于偶发性与突然性。

(3)偶发性与突然性还是现代媒介竞争环境对现场直播编排提出的要求

现代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使对受众的注意力争夺不啻于一场“战争”,现场直播往往历时较长、时间本身有明显的“高低潮”,为吸引、锁定观众的注意力,就要求直播团队以合理的编排与节目设计,不对激发观众对事态未来发展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造出心理感受上的“偶发性与突然性”。

继续以央视对海湾战争的报道为例,在节目直播过程中,主持人不断代表观众发问,并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实现了对已发生事件的关注与解读兵引导观众注意未来事态可能出现的关键发展。在不断的发文中调动并不断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同时适当结合节目包装短片等形式加快节目节奏,从而长期锁定观众的注意力。故而,新闻之美在于偶发性与突然性。

综上,无论是出于满足观众对事态最新变动的追踪需要,抑或实现电视新闻真实性于真实感的统一,抑或出于锁定受众注意力的目的,偶发性与突发性都是成功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最关键的元素之一。新闻之美,起码部分在于偶发性与突发性。


上一篇:会计硕士复习建议
下一篇: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之长善救失

  • 报名
    流程
  • 择校
    择业
  • 备考
    攻略
  • 免费
    资料
  • 课程
    试听
  • 立即
    咨询